近期,懂车帝携手央视,推出了一档聚焦辅助驾驶技术的节目。在这档节目中,他们对辅助驾驶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,通过模拟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的突发事故场景,对来自 20 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近 40 款车型开展了严格测试。测试覆盖范围广泛,像小米、特斯拉、问界等热门车型都参与其中。节目组精心设置了 15 个测试项目,借助车辆和假人模型,尽可能真实地模拟出道路环境与车流情况。
然而,测试结果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。在如此全面且严格的测试下,没有一款车型能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表现。当下,汽车市场中辅助驾驶技术的宣传可谓声势浩大,部分车企甚至将其吹嘘为智能驾驶的巅峰。可事实是,在此次严谨的测试面前,这些被捧上神坛的车型,也未能展现出让人信服的实力。整体 47% 的通过率,犹如一记警钟,重重地敲醒了广大消费者,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车企那些天花乱坠的营销话术。
不得不说,车企的营销宣传与消费者对安全的实际认知,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。从此次测试结果来看,辅助驾驶系统在安全保障方面,远没有达到万无一失的程度。不管是何种品牌,也不论采用何种功能或软硬件方案,都或多或少存在潜在的不足之处。这就提醒着消费者,在选择车辆时,一定要牢记 “人车共驾” 的基本原则,明确人类驾驶员在整个驾驶过程中始终占据主体责任地位。毕竟,辅助驾驶系统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操作决策,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,这就更要求我们时刻对各类安全场景保持高度警惕。
在测试过程中,某车型在模拟 “消失的前车” 场景时,未能成功避开障碍物,这一情况引发了车主对驾驶员是否进行人为干预的质疑。对此,懂车帝通过行车记录仪数据给出了清晰解答,证实驾驶员在过程中并未触碰方向盘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AEB(自动紧急制动)触发后,系统逻辑出现错误,错误地抑制了 NCA(自动辅助导航驾驶)的绕行功能,最终导致车辆径直撞向障碍物。这一细节,无情地揭示出辅助驾驶系统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:不同安全功能之间一旦发生冲突,极有可能致使整个系统失效。AEB 作为保障车辆底层制动安全的重要功能,其初衷无疑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。但在高阶智能驾驶决策过程中,它却可能成为限制系统灵活性的阻碍。当车辆面临需要变道避险的紧急情况时,AEB 的贸然介入,可能会直接剥夺系统的应变能力,让车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。这一现象,值得所有关注智能驾驶安全的人士深入思考。
此次测试还引发了关于测试条件标准化的热烈讨论。尤其是在涉及多车协同的 AEB 或 ACC 测试环节,跟车距离的细微变化以及车辆状态的一致性,成为大家争议的焦点。虽然测试规程明确设定了目标距离,可在实际行驶过程中,前导车驾驶员对速度的控制,以及后车系统介入时机的判断,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跟车距离出现微小波动。尽管公众对测试中的一些细节,如跟车距离不完全统一、车辆状态标准化等问题存在质疑,但不可否认的是,此次测试依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。它勇敢地触及了辅助驾驶系统能力的极限,模拟出一些发生概率低但风险极高的用车场景。在真实道路环境下,对碰撞、突发障碍以及感知盲区等情况进行模拟,不仅极具冲击力,更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在现实驾驶中可能遭遇的潜在风险。

针对测试中部分品牌表现不稳定的情况,以及特斯拉等车企加大国内营销投入的传言,公众也提出了一些质疑。这些质疑或许听起来带有一丝 “阴谋论” 的色彩,但在当下由媒体机构主导测试的大环境下,这样的猜测也并非毫无缘由。不过,无论外界存在怎样的争议,测试的执行者保持公正性和权威性才是重中之重,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测试结果具备客观性和可信度,真正为消费者和整个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