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不妨先抛开所有预设,来聊聊这样一个问题:如果有一款国产新能源车,售价 26 万多,搭载 62 度磷酸铁锂电池,没有 800V 架构,快充需要一个多小时,没有高阶智驾(若要选装得花 6.4 万,且选装后体验也欠佳),没有仪表屏幕、抬头显示,没有外放电、遮阳帘,没有驻车雷达、360 全景,没有电磁悬挂、座椅按摩,这样的车你会买吗?

想必多数人都会摇头,甚至可能觉得这是 “高价低配”。可有意思的是,特斯拉 Model Y 上个月卖出了 4.48 万辆,而它的配置与上述描述颇为相似。有人说 “那能一样吗”,可究竟哪里不一样呢?
有人认为特斯拉是新能源的开创者,可回溯到 2008 年,比亚迪推出了 F3DM,特斯拉首款纯电车型也在同期亮相,为何比亚迪没享受到同等 “开创者” 待遇?总不能一直拿过去的辉煌说事,活在过去吧。
也有人说特斯拉开源了专利,才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。但事实是,特斯拉全球专利申请仅 271 项,其中仅 141 项获授权,在中国提交的仅 8 项,获得授权的仅 3 项。更关键的是,车企若使用这些专利,未来便无法因专利侵权起诉特斯拉。而且,这些专利并非只有中国车企能看懂,所谓 “因特斯拉开放专利才有中国新能源发展” 的说法,似乎站不住脚。

还有人觉得特斯拉技术领先,可具体领先在哪呢?智驾方面,特斯拉 FSD 入华后水土不服,测试车主曾在三小时内因违章被扣完 24 分;电耗方面,常温下表现不错,但依赖小电池、高胎压、轻车身,冬季低温测试中常垫底。
谈及车身轻,有人称是特斯拉轻量化做得好。Model Y 低配重 1921 千克,确实比同级别部分国产车型轻。一体压铸车身对减重有帮助,但不可忽视的是,它的电池小十几到二十度、没有 800V 架构、尺寸稍小、配置较少(如音响数量少、无座椅按摩、轮毂尺寸小等),这些都是减重的原因。若国产车企这么做,恐怕会被消费者吐槽,而非认可。

最后有人疑惑,为何在众多国外新能源汽车中,唯独特斯拉卖得好?或许与特斯拉的宣传、马斯克的个人号召力有关。对部分人而言,若不信任中国新能源品牌,特斯拉便成了唯一选择。可试想,若特斯拉是中国品牌,还能取得如今的销量和成绩吗?
其实,每个品牌都有其特点与受众,但若用双重标准评判,难免有失客观。无论是国产新能源车还是特斯拉,消费者的认可终究应基于产品本身的实力与体验,而非品牌光环或过往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