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难听一点,对大部分的人而言,也就是“小艺小艺”和“你好糯米”的区别,也就是“拨两下怀挡开启智驾”和“按下方向盘按键开启智驾”的区别。
既然最终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,那么一个成熟的生态被选择的确可以免去大量被浪费的资源。在这个前提之下,车企直接选择搭载成熟的生态而放弃所谓耗钱耗人耗时间的“全栈自研”的死胡同,就是一个眼下的最优解——
在我看来,与其纠结“全栈自研”的绝对正确与否,不如辩证地看待“找供应商”的未来权衡——如何达成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“动态平衡”。
比如华为的ADS到了A5L的身上,会被设置成绝对禁止实线变道的安全第一版本。
比如华为的鸿蒙座舱到了猛士M817的身上,唤醒词会更换为“你好猛士”。
这些看似浮于表面、不痛不痒的修修改改,实际上透露出了车企对于“供应商”相处关系的思考:
作为乙方,供应商就应当根据甲方车企的需求,在核心技术不变的前提之下,在表现形式和实际体验上去再定义,尊重并理解不同车企对于智能化、品牌性、智驾方案的需求和定义。
也就是说,虽然大家都找华为接入ADS,但是我的ADS方案可能是越野专精,你的ADS方案可能是强调舒适;现在是我们跟着华为的步子在OTA,将来华为要根据不同车企的车型周期去OTA。
不追求100%的自研,但尽量争取100%的可控和100%的可变,这才是良性的汽车市场的未来。